【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①,狼藉残红②,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③。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的西湖。州的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湖在州城西北。
②狼藉:散乱的样子。
③阑干:纵横的样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帘栊:窗帘。栊,窗棂。

【语译】
     百花凋谢以后,西湖依旧美好。飘落的红花遍地散乱,白濛濛的柳絮飞扬在空中,风把 垂柳整天吹得纵横乱舞。
     笙箫歌声都已散去,游人也走了。我才感觉到春意已经消失。于是把窗帘放了下来。 这时,只见一对燕子冒着细雨飞回家来了。


相关赏析

     欧阳修曾在颍州做过地方官。到了晚年,已经六十五六岁了,又退居颍州。其时,他写了十首《采桑子》,歌咏颍州的西湖。每一首的首句,都落到“西湖好”上,如“轻舟短棹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画船载酒西湖好”等等,“十词无一重复之意”(夏敬观《评〈六一词〉》)。这一首是其中的第四首,很为后来选词者所重。因为作者能别出新意,不落窠臼;与传统习惯上在落花时节总写伤春词相反,他从残春的景象中能发掘出美好的情画意。
     词上片所写种种,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客观地看去,从描写的景象,到用词造句,似乎都可以说与通常所见的伤春词并无二致。然而读此词时,我们的感受却又与读其他伤春词完全不同,引不起感伤情绪,倒会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感到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美。谭献曰:“‘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谭评词辨》)他的意思“群芳过”是“扫”,是否定;“西湖好” 是“生”,是肯定,一句之中,便有大转折。这话理解为欧阳修善翻前人的案,当然是对的。但就此词本身来说,并没有“扫”什么;这里所说的好,就是群芳过后的西湖,一句话七个字是完全统一的。而且就是这一句开头的话,为全词所展示的画面,作了明确的主观情绪倾向的引导。所以我们读来,只觉得遍地落红点点,空中浮动着白濛濛的飞絮,迎风飘舞着千万条垂柳的绿丝带。客观的景物,在词人的彩笔驱使下,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残春风景画。
     记不得谁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为说残春时的西湖依旧很不错,便一味作赞美语,怕是不会出好文章。欧阳修就不肯总作直笔,在这样的小词中也必要起一点波澜。他就用了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有意作无奈语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本来以为残景也相当美,并不觉得春意已经消失,直至笙歌消歇,游客散尽,热闹变为冷清,才感到春天真的好像已经过去了。就写残春美好来说,这是很大胆的一笔,因为这一写,景象气氛好像都已降到了低谷,似乎与“西湖好”全不相称。词的结尾,还把“始觉春空”再推进一步,就说“垂下帘栊”, 更显得好像外界已意趣全无,不如独处室内倒好。谁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最后结一句“双燕归来细雨中”,在细雨濛濛(春天有代表性的天气)中,忽见燕子飞回家来,它们双双在梁间梳理羽毛,啾啾地鸣叫着,像是彼此在争说春天的故事,商量着未来如何生育哺养自己的雏燕。这景象带来一片温馨,给作者精神顿时平添了极大的欣慰,词意仍回到暮春的西湖依然美好的主题上来了。


     欧阳修(1007年(农历丁未年)-1072年(农历壬子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更多>>
      摘录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上疆邨民编、宋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本站无意间侵害到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