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知了”不要叫了,

他在房中睡着;

“知了”叫了,刻刻心头记着。

太阳去了,“知了”住了,──还没有见他,

待打门叫他,──锈铁链子系着。


(二)

秋风起了,

快吹开那家窗幕。

开了窗幕,会望见他的双靥。

窗幕开了,──一望全是粉墙,

白吹下许多枯叶。


(三)

大雪下了,扫出路寻他;

这路连到山上,山上都是松柏,

他是花一般,这里如何住得!

不如回去寻去他,──呵!回来还是我的家。


请您评价:
相关赏析

   鲁迅是旧体名家。“五四”时期,为了推动新诗运动的发展,他也创作过虽然为数不多,但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颇具特色的新诗。这首《他》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爱情诗。“五四”之前,汉字中没有表示女性的“她”字。刘半农1920年6月6日所作的《她字问题》一文主张创造“她”字,作为“第三位阴性代”。刘半农的这一主张,后来得到文化界的认同。从此,女性用“她”字来表示。这首《他》发表于刘半农这一提议一年多前。细读全诗,诗中的“他”,当是女性。

   全诗分为三节,抒写“我”从夏到冬对意中人“她”的思念与寻找。

   首节表现夏季对“她”的关心、思念,一心想见“她”的强烈愿望。诗人抓住富有夏季特征的事物,表现自己对“她”的关心。从开头两句可以看出,“我”家与“她”家相隔不远,“我”对“她”的生活习惯是相当了解的。或许,时间正是午后,“她”正午睡,所以抒情主人公呼唤“‘知了’不要叫了”,但知了哪里知道“我”的愿望呢,自然叫个不停,因而“我”“刻刻心头记着”,担心知了的叫声影响了“她”的休息。这样一直从午后到日落西山,连不知疲倦的知了也停止了叫声,“我”还没有见“她”。想到打门叫“她”,但是,“锈铁链子系着”。从诗人精心创造的“锈铁链子”这一意象,可见“她”家是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出身于这种封建家庭的青年女子,自然被封建礼教束缚着。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那是困难重重的。

   诗的第二节,抒写“我”秋天仍未见到“她”的失望情绪。夏天未见到“她”,一到秋天我”自然想尽早见到“她”,希望“她”家“开了窗幕,会望见他的双靥”,但事与愿违窗幕开了”,却“一望全是粉墙”,“我”的失望情绪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节以“白吹下许多枯叶”作结。

   第三节写冬天“我”去寻找“她”而未得的失落情绪。如果说前两节是写“我”强烈的盼望见“她”的主观愿望,那么,经过从夏到秋的漫长时间里,一直未能见到“她”,这一节是写“我”由见“她”的愿望落实到寻“她”的行动——“大雪下了,扫出路寻他”,但花一般的“她”难以住在全是松柏的山上。正当“我”急切地一心想回去寻“她”时,猛然间,发现“回来还是我家”。诗篇至此, 戛然而止,真切地抒写了“我”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失望、失落情怀。

   这首诗表现了“我”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与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失望情绪,感情的抒发既真挚,又自然,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种执著追求爱情的行为,在封建礼教像“锈铁链子系着般束缚广大男女青年的“五四”时期, 无疑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这就使这首诗具有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朴素、清新自然,构思精巧而不露斧凿的痕迹。第一 节“睡着”、“记着”、“系着”三个“着”字同韵相押,第二节“靥”、“叶”押韵,第三节“他”、“柏”、“家”押韵。各节押韵,节与节自然换韵,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感。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鲁迅的其他作品更多>>
人与时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