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凤尾龙香拨①,自开元、《霓裳曲》罢②,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③,画舸亭亭待发④。记出塞、黄云堆雪⑤。马上离愁三万里⑥,望昭阳宫殿孤鸿没⑦。弦解语,恨难说⑧。  辽阳驿使音尘绝⑨,琐窗寒、轻拢慢捻⑩,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①“凤尾”句:拨,拨弦用具。《明皇杂录》:杨贵妃琵琶以龙香柏为拨,以逻檀为槽,有金缕红纹,蹙成双凤。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 ②“自开元”句:白居易《新乐府·法》自注:“《霓裳羽衣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也。” ③“最苦”句: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 ④画舸亭亭:承上指客船。郑文宝《柳枝》:“亭亭画舸系寒潭。” ⑤“记出塞”句:欧阳修《明妃曲》:“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⑥马上离愁:见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马上琵琶”注。 ⑦昭阳宫殿:汉未央宫有昭阳殿,多用指后妃承恩处。 ⑧“弦解语”二句:夏承焘师曾引唐诗云:“诚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⑨辽阳:指代征战地,沈佺期《独不见》:“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 ⑩轻拢慢捻:《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拢、捻、抹、挑,皆指法。 ?推手、却手:《释名》:“琵琶本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前手曰琵,引却曰琶,故以为名。” ?《梁州》:琵琶曲。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梁州》彻,色色《龟兹》轰陆续。” ?贺老定场:贺怀智,唐开天间善弹琵琶者。定场,压场、压住阵脚的意思。《连昌宫词》:“贺老琵琶定场屋。” ?沉香亭:在唐兴庆宫图龙池东,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赏牡丹,命李白赋新词,其《清平调》云:“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译文】

   以凤尾纹饰槽,以龙香柏为拨,这琵琶从开元年间弹过《霓裳羽衣曲》后,经历了多少风月变迁啊!最苦的莫过于浔阳江头送客的人了,当明丽的画船将要出发之际,他在江上倾听了琵琶女的演奏。记得古时昭君出塞,黄云堆压在白雪上,马上的琵琶声寄托着远涉三万里外的离愁,她回望长安的昭阳宫殿,唯有孤飞的大雁渐渐消失在天边。纵然琵琶弦能代替讲话,可是心中的怨恨却难以诉说啊!

   辽阳征戍地,那里的驿使不来,音讯全无。闺阁琐窗中的思妇,只感到寒意袭人。她轻轻地慢慢地拨弄着琵琶,眼睫毛上沾满了泪珠儿;含情脉脉地在弦上将手指推前又收回,弹一支《梁州》曲,从头到尾全都是哀音。千年历史上的事情,都已云飞烟灭了。开天盛世时琵琶高手贺怀智老先生出来压场的事情再也听不到了,想那明皇与贵妃赏牡丹、李白作新词于沉香亭北的繁华景象也不再有了。弹到这儿,就不免为之呜咽起来。


相关赏析

   对这首“赋琵琶”的《贺新郎》,梁启超有几句风趣的评语:“琵琶故事,网罗胪列,杂乱无章,殆如一团野草。唯其大气足以包举之,故不觉粗率。非其人勿学步也。”(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的确,词中用事或用为出处的就有杨贵妃事、《琵琶行》、王昭君事、《独不见》、《连昌宫词》、《清平调》等等,初看真如野草一团,杂乱无章。但细细玩味,知非任意作典故堆垛,也非只凭大气(非凡的才情)包举,而是在使事用典中,处处寄托自身的遭遇感受和对国事兴衰的感慨。

   词的起结,用的都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事。贵妃善琵琶,《霓裳羽衣》又与明皇宫廷逸乐和贵妃本人密不可分。这就引出“自开元… …几番风月”的话来。毫无疑问,这里是借“开天盛世”的风月繁华,追念被金国灭亡前的北宋。到结尾时,又用“贺老定场”二句来伤悼玄宗时代繁荣景象的消歇。贺怀智是开天时宫廷中的琵琶高手,元稹《连昌宫词》曾以“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的热闹场面,写当年宫中乐事,但到写的半个世纪后已是“夜夜狐狸上门屋”的荒凉景象了。天宝初,沉香亭遍植牡丹,玄宗与贵妃前往赏花,命李龟年召李白作新词,奏乐歌唱以助兴,为一时之盛事,这也早无影无踪了。作者借唐说宋,为现实感受而发,所以才会有“弹到此,为呜咽”的特别激动的情绪表现。

   那么,其他故事呢?“浔阳江头”的白居易微官在身而自称“天涯沦落人”,长期被弃置山林,过着闲居生活的辛弃疾,若藉以自况,内心之“苦”,则犹有过之。昭君出塞之怨恨,在唐宋人看来,总是远离故国,终老异邦,即杜诗所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怀古迹》)是也。词中“离愁三万里”和“望昭阳宫殿”云云,正是这种汉民族感情的寄托。被远远掳往胡地的徽、钦二帝的怨恨,可借史事以联想;在北地沦为金国遗民的父老乡亲们南望王师的感情,也可与之相通。只是“辽阳驿使音尘绝”一事的用法,恐已非唐诗中思妇盼“良人罢远征”,早日归家团聚的本意,而是反其意而用,说关塞无烽燧,朝廷不思北伐。故周济以为“辽阳”数句是“刺晏安江沱,不复北望”(《宋四家词选》)。果真如此,则“泪珠盈睫”和一曲哀音也都该脱开表面的儿女之情而认为是一种“山川满目泪沾衣”的忧国之情的曲折表现。此词用事虽多而不碍抒情,全篇感情仍激越酣畅,很能体现辛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随耿京聚兵山东,起义反金,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奉表南下,次年初高宗召见,授承务郎,改江阴签判。历任建康通判、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后落职闲居信州(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宁宗朝,起用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被劾,卒于铅山。 ...更多>>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