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人问,我这诗是什么体,连自己也回答不出。法国波特来尔(Baudelaire)提倡起来的散文诗,略略相象,不过他是用散文格式,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内容大致仿那欧洲的俗歌;俗歌本来最要叶韵,现在却无韵。或者算不得诗,也未可知:但这是没有什么关系。

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 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 ,水只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她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

堰下的土,逐渐淘去,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

想同从前一 样,稳稳的向前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 道石堰,土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皱眉说道,——

“我是一 株稻,是一株可怜的小草,我喜欢水来润泽我,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经稳稳的流过我面前,

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

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

仍然稳稳的流着,

向我们微笑,

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

经过的两面地方,都变成一 片锦绣。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

他在地底里呻吟,

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

这不像我朋友平日的声音,

被轻风搀着走上河滩来时,

快活的声音。

我只怕他这回 出来的时候,

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

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田边的桑树,也摇头说,——“我生的高,能望见那小河,——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给我喝,使我能生肥绿的叶,紫红的桑葚。

他从前清彻的颜色,

现在变了青黑,

又是终年挣扎,脸上添出许多痉挛的皱纹。

他只向下钻,早没有工夫对了我的点头微笑。

堰下的潭,深过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边,

夏天晒不枯我的枝条,

冬天冻不坏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将我带倒在沙滩上,

拌着他卷来的水草。

我可怜我的好朋友,

但实在也为我自己着急。”

田里的草和虾蟆,听了两个的话,

也都叹气,各有他们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乱转,

坚固的石堰,还是一毫不摇动。

筑堰的人,不知到哪里去了。


请您评价:
相关赏析

   《小河》写作于1919年1月,正是白话创作方兴未艾之时。它的发表给新文学带来不小的震动,胡适曾称它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新诗》)。朱自清更是称赞它“融景入情,融情入理”(《〈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但以后随着作者在敌伪时期的变节,也随着后来者艺术鉴赏趣味的改变,对这首诗的批评愈见增多。也许批评中掺杂了一些非诗因素,因此许多批评未必中肯。平心而论,《小河》确是新文学初期的新诗代表作之一。

   诗的小序,透露出作者在创作准备时,已经融入了波德莱尔的影响,其表现为两点:第一,诗的形式是散文诗,不过是用分行的手法来写,但构思布局和语言特点都是散文化的;第二,在创作手法上,它是象征的、隐喻的,在小河的意象背后包容了诗人对西方现代思潮的理解。

   因为是散文诗,所以它无韵,完全摆脱了旧体诗形式的束缚,换上明白达意的口语,形同散文。如果以抒情诗的要求来读它,难免觉得它在语言上的稚拙和不精炼,或者冗长。但它传达出来的,确实是诗的语言。它在亲切、朴素和细腻的文本形式下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对具体意象的细密观察,描绘出小河流动受阻后的各种景象,以抒写个性要求发展的情怀,——也即朱自清所说的“融景入情”;二是更深入一步,借各种生物之口,诉说出它们对小河受阻后的同情、悲哀以及恐惧,折地表达了对生命力的复杂理解——也即 “融情入理”。这首诗通篇没有说教的痕迹,始终围绕具体的意象,以描摹和象征的结合,显示了传统旧体诗的程式化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优越性。

   文本的双重意义决定了小河的象征具有多层内涵。诗的前半部分是写一条小河在生满“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实”的两岸中间“稳稳的向前流动”,描绘出小河流动时生机盎然的常态画面。但是“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使小河“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展开了对堰冲击的斗争。然而,河与堰并非有什么宿怨,“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想同从前一般,稳稳的向前流动”。这个假想反映了五四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潮对作者的影响:一切都只是按着本性而行动,而发展,有所障碍, 便去竭力排除,但排除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进步和发展,并不是为了损害他人。作为筑堰堵水者的农夫也是个面目不清的形象,他为何一再筑堰,阻挽水流? 诗中未加说明,也无须说明,它不过是象征了社会上一种妨碍个性发展的人为势力而已。

   诗的后半部分从第十三行开始,叙事视角改变了。原先作为叙事者角色的作者退入了幕后,却出现了河、堰双方搏斗时作壁上观者——稻、桑、草和虾蟆们的对话,描绘出它们对于被囚住的河水的复杂感情。它们都是小河的“好朋友”,对小河的被阻怀着同情,它们对小河的生命力在石堰的囚阻下渐渐萎顿报以同情,但这种同情下面,它们又抱着深深的顾虑和畏惧。它们凭着本能的敏感担心着,小河的生命力得不到正常的流动后,会积聚起巨大的破坏因子,一旦冲出堰堤,就会发生可怕的后果。

   诗的后半部分中,小河的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展示出作者对它相当复杂与深刻的理解力。如果用中国传统思维习惯来解释这首诗,小河的意象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和“载舟覆舟”之类的古训,于是就得出作者对革命感到忧惧的结论。其实,在“五四” 一代的知识分子中,对河流的意象已经赋有新的、来自西方的象征意义:暗示生命力的冲动,这概念来自柏格森的学说。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写下著名的开篇第一句“水声浩荡”,已开先河。生命力的困顿和受压抑,反使破坏力量因此而积聚,一旦冲破理性的堤防,将会是玉石倶焚、难以收拾。这种想法与当时刚刚传入中国学界的弗洛伊德学说显然是有关的。——柏格森+弗洛伊德,正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名著《苦闷之象征》带给中国知识分子的礼物。周作人当然不会例外。更何况他写《小河》 的前后,正在起劲地读弗洛伊德、卡彭德和蔼理斯的书。联系全诗看,小河的象征由“个性”转到“生命力”再进而暗示出关于弗氏“潜意识”、“伊德”之类的理解,正表现出五四新诗与世界思潮同步的知识构造与开阔境界,这也正是 得其意的郑振铎在1935年时还说《小河》至今“却终于不易超越”(《〈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的含义所在。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周作人的其他作品更多>>
苍蝇
相关诗词作品推荐
老鸦•二首 小诗 断章 贺新郎•读史
相隔一层纸 一个小农家的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夜
三弦 人与时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