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请您评价:
写作背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石室里,发现了大量唐五代手写卷子,其中一部分是燕乐子歌辞(简称曲子)它们的创作年代先后不一,大约起自七世纪中期,下迄十世纪四十年代,作者遍及社会各阶层而以下层人民居多,反映社会生活面比较宽广,形式活泼多样,有小令也有长调,语言流畅,风格朴素。这首出自敦煌卷子中的唐代无名氏所作的《菩萨蛮》,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的陈


相关赏析

   当爱情的火花点燃了两颗年轻的心,整个世界便都因了恋人的欢乐而存在。他们珍惜青春,渴求幸福,在宇宙的律动中,希望爱情的永恒。于是,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无不呈现着他们感情的外化………

   这首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的陈词。为了表示自己的坚贞不渝,她(他)在词中热烈地对爱人迸发出火一般的誓言。而这誓言,则是用一连串极为奇妙的比喻构成的。这一非常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无名氏的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苑中的一颗明珠,可与汉代民歌中的《上邪》媲美。

   词以“枕前发尽千般愿”一句开头,点明了主题。“发尽”二字,非常有力,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至情至性。在这最幸福的时刻,词人当然热切地希求着能够永远如此时一样相偎相依,相亲相爱。因此,首先举出三件不可能的事为喻,坚信爱情的悲剧永远不会出现。第一三两喻寄意于山河。在古人心目中,山河都是永恒的象征。所以成语说青山不老,绿水常流。”“青山烂”既纯属虚幻,爱情当然也就不会变。同时,“黄河彻底枯”既绝无可能,所谓“直待”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二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用得非常贴切、生动,秤锤一般为铁制,谚语有“秤锤虽小压千斤“之语,可见秤锤在重量关系中的作用,作者设喻显然有意突出了这一特征。而水的比重远低于铁,那么、所谓的“水面上秤锤浮”,也就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下片紧承上片,接着发愿,不同的是,主人公将喻体从地面移到了天空。第四六两喻分言日夜的颠倒,参辰,即参辰二星,二星此出彼没,永不并见,更何况在白日显现。而三更之时,夜色正浓,假若属这时日出,其有悖了常情也是不待分说的。昼 夜的运行,是大自然的规律,主人公的这神逆向想象,不过是极力强调爱情的天长地久而已。第五喻也是就天体而言,其着眼点在空间的变异,北斗七星,例当在北。《易林》卷十六《中孚•大壮》云:“魁罡指南,告我室中。利以宴止,去国忧患,”可见,“北斗回南面”之句也无非是指出其不可能。主人公一口气举出六事发愿,说得那样情真意切,足以见出其如痴如狂的精神状态。爱情的表达方式,有的是软语缠绵,有的是 激情倾诉。本词属于后者。从风格及产生地域看,作者似生活在北方。

   这首《菩萨蛮》写得非常动人其内容、格调和表现方式,都使我们想起汉朝乐府民歌中那首著名的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连举五事发誓,也是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心灵的支撑。二者相距近千年,且又都是产生于民间,这种惊人的相似,使我们由衷地赞叹先民们独特的创造力。

   在艺术上,这首《菩萨蛮》与《上邪》一样,最大的特点便是善于比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参看杜甫苏轼的两首诗,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描写公孙大娘的舞姿道:“霍如意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淸光。”一连以四种形象相比,写得虎虎有神。苏轼更是比喻的圣手,他的《百步洪》描写急流的气势道:“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诗中,一气托出七种形象,大大开展了读者的想象力。钱钟书先生谈到苏轼的这种特色时称之为“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宋诗选注》)。这首《菩萨蛮》也是如此。靑山坏烂,秤锤浮水、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这六亊作为喻体,但都省略了比喻之词,所以是暗喻的形式。作者反复强谓,一气呵成,就嫌夏日的暴风兩一般,突起骤止,以此展示动荡的内心世界,显得热情奔放,很有力量。它与杜、苏之作的不同处在于,后者是以物象喻物象,它 却是以物象喻人情,另外,后者是正 面作喻,它却是连续反喻——以六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词中所举喻体,皆属日常生活中所习见, 作者却处处从不可能处下笔,这便使抽象与具体结合了起来,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敦煌曲子词的其他作品更多>>
天仙子(燕语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