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鉴:照。这句是说明月照在薄帷之上。

号:鸣叫。翔鸟:飞翔的鸟。

【译文】

黑夜中不能成眠,坐起来弹奏鸣琴。

明月照在薄帷上,清风吹拂我衣襟。

孤鸿鸣叫在野外,飞翔的鸟鸣北林。

徘徊能看见什么?忧思苦闷伤我心。


相关赏析

   阮籍“作《咏怀》八十余篇,为世所重”(《晋书》本传)。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也不是为一事而咏,它们不是完整的组诗,而是他平生诗作的总题,是他生活苦闷、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咏怀诗》的第一首,有统摄全部诗作旨意的作用,实际是一首《咏怀诗》的序诗。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目》中曾说:“此是八十首发端,不过总言渐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不过,这首诗的 “言”恰如钟嵘《诗品》指出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人荒之表”,写得隐晦折,不能以一般诗的比兴手法目之。

   首先我们看看这首诗的“言在耳目之内”。首句“夜中不能寐”,以一个“夜”字领起,先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诗篇所抒写的诗人的起居行动、所见所闻、心理状态都离不开这个特定的时间概念“夜”,所以这个“夜”字,又具有统领全诗的作用。深夜本是万赖倶静、沉酣入梦之际,可诗人却偏偏“不能寐”,这种违反生活常规的现象,必然是诗人有所思虑或忧愁苦闷所致,心理失去了平衡。而深夜难眠,更会增添长夜漫漫的惆怅和苦闷,心理更难平衡安宁。正是为了驱遣精神的苦闷,使心理获得平衡,诗人才继而“坐起弹鸣琴”。这开头两句的因果关系足很明诚的。我旧古代文人中有弹琴觅知音的传统习惯,诗人此刻深夜弹琴,既是要排遗内心的忧郁惆怅苦闷,又是渴望寻到知音。然而深夜里奏琴,何处觅知音?他所得的只能是加倍孤独苦闷而已。他又环顾身边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在他视线所及的窄小空间里,只有如水的月光透过烟雾般的帷帐,清冷的夜风徐徐地吹拂着他的衣襟。再侧耳谛听房外的远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在他听觉所及的野外那阔大的空间里,回荡着失群孤鸿的号叫和离伴飞鸟的哀鸣。这“明月”、“清风”、“孤鸿”、“翔 鸟”,就是诗人寻找的知音吗?不,清冷的明月、袭人的清风、哀号的孤鸿和惊叫的飞鸟,这一切,都只能给这月夜的环境增添凄凉孤寂的气氛,给诗人增加更多的愁闷,也难使诗人抑制内心的不平。所以,他才“徘徊”起来,可是只有“忧思独伤心”罢了。这结句里,我们看 到,诗人是滞留在那无尽无边的忧愁哀伤的心理状态之中了。

   再来看看这首诗的“情寄八荒之表”。这八句诗抒发的是无尽无边的忧愁哀伤的情怀。只要我们知人论世,就可发现,这忧愁哀伤里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阮籍所处的时代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极为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宣传虚伪的“名教”,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慘遭杀害。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同在“竹林七贤”之列,后来也投靠司马氏。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下,正始时期的诗人,政冶理想落潮,普遍出现了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优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 ”(《诗品》)。

   就阮籍个人的性格遭际来说,他本有济世之志,又酷爱“老庄”,是一个玄学家,在“名教”与“自然”中持调和态度。他不满司马氏的统治,旦又不敢公开反抗,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防止被迫害。司马昭要为儿子“求婚于籍”,他故“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司马集团的爪牙钟会多次以时事问他,“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也被他“以酣醉获免”。阮籍“性至惧”,“口不臧否人物”,但他又以青白眼对人,致使礼法之士对他“疾之如仇”。史书中所言的“时率意独骂,不由泾终,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正是其内心矛盾痛苦的最好反映。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个人性格遭际,我们不难看出此诗所蕴涵的深广的社会政治意义。

   但是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全篇诗又无一处道明苦闷忧思的社会政治内涵,更不点明苦闷忧思的由来。全诗写得隐晦曲折。深夜不眠,起坐弹琴,徜徉徘徊,都属诗人的外部动作行为,然而已经透露诗人的苦闷。夜——时间;外野、北林——空间;明月、清风——自然现象;孤鸿、翔鸟——飞禽。这些都属于客观物象,然而这些客观场象的背后都潜藏着诗人由社会引起的种种复杂感情,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外野、北林等空间弥漫悲凉气氛,是社会环境的比附;夜则是黑暗社会的象征;明月清风烘托出冷寂的气氛;孤鸿、翔鸟則是夜不能寐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就是用这些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意象,按生活和感情的逻辑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孤独苦闷而又凄清的意境,并让诗人内心忧愁苦闷、备受社会煎熬的复杂感情渗透其间。这就形成了这首诗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审美特征。也就是说,这首诗含蓄蕴藉,隐晦曲折,不但有言内之意,而且有言外之意;不但有象内之象,而且有象外之象。我们来鉴赏这首诗,不但要从象内到象外,而且要从言内到言外,体会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这正是中国诗歌意境说的民族特色和精髓。也是正始诗歌逐渐与玄学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概遥深的结果和原因。因此,阮籍这首《咏怀》诗,正体现了正始诗歌的独特艺术风貌。刘懿《文心雕龙》说“稀志清峻,阮旨遍深”(《明诗》),信然。其后,如左思《咏史》,陶渊明《杂诗》、《饮酒》、庾信《拟咏怀》,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九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均受其沾溉而蔚为大观。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