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这是一个黑漆漆的晚上,

我孤零零地在广场底角上坐着。

远远屋子里射出些灯光,

仿佛闪电的花纹,散着在黑绒毡上——

这些便是所有的光了。

   他们有意无意地,

尽着微弱的力量跳荡;

看哪,一闪一铄地,

这些是黑暗的眼波哟!

   颤动的他们里,

憧憧地几个人影转着;

周围的柏树默默无言的响着。……

一片——世界底声;市声,人声;

从远远近近所在吹来的,

汹涌着,融和着。

这些是黑暗底心澜哟!

   广场的确大了,

大到不能再大了:

黑暗底翼张开,

谁能想象他们的界限呢?——

他们又慈爱,又温暖,

什么都愿意让他们覆着;

所有的自己全被忘却了。

一切都黑暗,

“咱们一伙儿!”


1921年11月7日 杭州


请您评价:
相关赏析

   朱自清尚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写,自1919年至1926年,大约写作50首左右。他的新诗,重点题旨在于写黑暗和光明。在最早写出的《光明》一诗中,就提示出“呀!黑暗歧路万千,/叫我怎么走好?”“你要光明,/自己去造!”故在他的诗中,差不多贯穿着这样一条驱除黑暗、追逐光明的主线。他正是运用自由体新诗的形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平易而琐细的题材的感悟与描写,来紧扣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笔触平易、朴素,细致、含蓄,很能引人咀嚼和思考。

   这首题为《黑暗》的诗,题材最平凡不过,可谓随兴拈来,而又以意象化为表现手段,匠心独运地去铺展,去开掘,去丰富其内涵。诗人坐在广场的一角,不经意地发现远远的屋子里射出一些灯光,于是开始落笔去写出黑暗的起点,展现,扩大,最后吞没一切。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去领略诗人的细密思维和笔法:第一层,写黑暗如何在与灯光的较量中呈现。灯光从那些屋子的窗格子漏出,像“闪电的花纹”,尽管微弱,也要在黑夜中“一闪一烁地”跳荡。诗人赞美它们“是黑暗的眼波哟”,这无异于说它们是对准黑暗的斗士。第二层,写出黑暗与声音的互动。在这黑暗的广场上一片——世界的声音:市声,人声”,从远远近近的所在吹来,“汹涌着,融和着”,搅动了黑暗的统一体。可见声音们不肯默许黑暗的霸道,不想让这黑夜铁桶式地平安。第三层,写黑暗展开羽翼,扩大,无限扩大,从而覆盖一切,包容一切,融解一切。“咱们一伙儿”,都无不自甘自愿投向黑暗的怀抱,领受着黑暗的“慈爱”和“温暖”。好一幅壮美的黑暗天国图!

   此诗用最经济的取材,凭着诗人敏锐的感觉、细密的思维、具体的联想,刻画出黑暗如何主宰世界的过程,以及万事万物对于黑暗的逆来顺受。诗人以其无声的含蓄的画面,启发人们作哲理性的沉思。能引人思索的有如下几点:一是黑暗与光明是与生倶来的对立体,只能在不停息的坚持斗争中、此消彼长中存在,是不可能单方面持久地独立存在的。二是光明因素对于黑暗的攻击是正大的、可歌可泣的,因而也必须是顽强不屈、不辱使命、不计牺牲的。三是面对黑暗羽翼的覆盖,必须怀疑其合理性,“一切都黑暗”,难道就对了,就无话可说了吗?黑暗果真是“仁慈”的、“温暖”的吗?不,那都是假象,是蒙人的烟雾。四是对黑暗不可逆来顺受,以为人人都平等地享受着黑暗,都在劫难逃,就可以“咱们一伙儿”,就可以永远心安理得吗?不,承受就是耻辱,是永不翻身的灾难。五是必须自信光明也能战胜黑暗,黑暗是从与光明较量中达到覆盖一切的,光明亦能驱退了黑暗而有照耀整个世界的时候。

   诗人讲述了一个亲眼所见的光明与黑暗竞争的故事,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哲理,是在激励人们正确认识事态,以积极行为面对一切挑战。诗中所全力描绘的“黑暗”,可以看成为象征。象征体并不含确定性,因而所涵盖的面就更广泛了。这里的“黑暗”真如一张撒开的网,可以网住许多方面的事物,让人们自己去联想被象征的东西。看起来,《黑暗》这首诗的高妙,就在于既是意象诗,又是哲理诗,还是象征诗,是三位一体的综合。由此可见诗人朱自清的不平凡了。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更多>>
毁灭 赠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