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息徒兰圃,株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赠秀才入军》共有十九首,本诗为第十四首。此诗第一首为五言诗,其余十八首为四言诗。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可能是在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时司马氏废掉了齐王曹芳,毋丘俭、文钦举兵讨伐司马氏,这是曹魏系统与司马氏集团的一次大较量。在这时,稀康的兄长嵇喜去参军投靠司马氏,嵇康是从心里反对的,这是整个组诗的总倾向。嵇喜是个庸俗的人,所以遭到阮籍的白眼;但嵇康又是他抚养成人的,他们兄弟之间的确又存在一种良好的感情,所以就决定了《赠秀才入军》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秀才,汉代又叫茂才,是当时地主向中央推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嵇康之兄嵇喜,字公穆,曹魏时曾举秀才,为卫军司马。入晋后,曾为太仆、宗正、徐州剌史。

息徒:让跟从的人众休息。兰圃:长满香草的田野。秣马:喂马。华山:开满鲜花的山坡。华:同花。

流磻(bō):指射箭。磻:拴在箭后的石块,以防箭被禽兽带走。平皋:平旷的低地。垂纶:即垂钓。长川:指河流。

归鸿:返归的鸿雁。五弦:五弦琴。

俯仰;指一举一动,随意动作。自得:自得其乐。太玄:即道家所称的大道、自然。游心太玄:谓心神符合大道、自然。

嘉:称赞。筌:捕鱼的竹笼。得鱼忘筌:典出《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也,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意思是只要精神,而不重形迹。

郢人两句:《庄子·徐无鬼》有云:庄子路过惠施的墓时,对他的从者讲了一个故事。说楚国郢有一个人,鼻子上落了一点白灰,他让一个工匠给他用斧子砍了。工匠挥斧一砍,正好砍掉白灰,而丝毫不伤鼻子,而那被砍的人也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故事后,就对那个工匠说你也给我砍一下试试。”这个工匠说我的确给别人砍过白灰,但是那个可以让我砍的人已经不在了。”最后庄子叹息道:“自从惠施死后,已经没有人同我说话了。”这两句是嵇康慨叹郢人逝后,匠人也无从施展其技巧的自由境界了。

【译文】

率领步卒在那兰草野地休息,在那开满鲜花深山密林放马。

有的在平旷低地上随意游猎,有的在滚滚波涛长河上垂钓。

而我悠悠然目送那归返鸿雁,手里随心所欲弹着那五弦琴。

一举一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悟道会意精神自由顺应自然。

我特别称赞那一位老渔翁啊,得到了鱼便忘掉那捕鱼工具。

我感叹那技艺高超的郢人啊,死后无人达到技艺自由境界!


相关赏析

   这首是嵇康送他哥哥嵇喜从军的诗,但诗的内容与嵇喜参军.没有多大联系,诗中只是借描写嵇喜率领军队在高山平原驰骋游乐的情景,抒写自己崇尚自然、服膺老庄的人生志趣和人生理想,是嵇康创作思维渗透玄学后的突出特点。因此,这首诗在历代诗歌中享有盛名,是嵇康的代表作。

   诗的头四句是想象嵇喜率领步卒在高山平原驰骋游乐情景,寄托了嵇康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世志人情。他洁身自好,超凡脱俗,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因此,在自然与音乐中陶冶性情,发泄愤憩。《晋书》本传说他“常修身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他在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也自叙自己的人生的志趣,“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志愿毕矣”。这种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髙蹈隐逸的人生志趣,充溢在整首诗篇之中。因此山水自然与幽淡清雅的音乐就成了他人生志趣的寄托。因此诗歌一开始所写的在充溢芳香的兰草野地休息,在开满鲜花的深山密林中放马,在平原地带任意游猎,在滚滚波涛的长河上垂钓。这不是一个武夫的生活志趣,而是写嵇康作为高蹈隐逸之士回归自然的雅趣。诗中的“兰圃”、“华山”、“平皋”,这些大自然的景象,也不是纯自然的客观物象,而是嵇康作为隐逸之士的人生志趣,而接下来的四句,则在悟玄体道的基础上,写出了稀康追求人生自由的理想。我们知道,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个人自由的哲学家。他讲的自由主要是个人自由,但也涉及了人类自由和生物的自由。他在 《逍遥游》中所主张的“逍遥”不仅具有“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意思,而且具有“寻求解脱,获精神自由”的意思。怎样才能获得精神自由呢?庄子认为,要“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最高精神境界,把自己与自然、与道合成一体,这样就可以体验“天人合一”的最高乐趣。由此我们看到,它虽然是以超越现实、达到本体的“道”为归宿,但又是以人生的价值和理想的人格为目的。玄学在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意义。司马氏以“名教”欺世,对此抱着极端厌恶态度的阮籍、嵇康标举“自然”唱反调。他们放浪形骸,不守礼法,“非汤武而薄孔丘”,正是精神痛苦绝望、不向世俗低头的表现。他们高唱“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玄学由本体的探求转向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生自由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的“目送归鸿”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写照。而“手挥五弦”则是艺术化理想人生的体现。这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最高人生理想的追求,又是体玄悟道的结果,所以接着两句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太玄即玄学中的宇宙本体,称为大道或自然。“游必”,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一种心灵的游历,不仅具有“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意义,而且具有“寻求解脱,获得精神自由”的意思。“俯仰自得”,就是庄子说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两句是说:要体玄悟道,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把自己和大道、自然合成一体,体验“天人合―”的最髙境界的乐趣。嵇康这种对最高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追求,既是对庄学的继承,也是对庄学的发展,已经具有了魏晋时代“人的自觉”的个体感性自由和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时代特征,而且它也正是 “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因此,这四句诗描绘出了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纵横驰骋、自由无羁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历代被称为名句,千古传诵。清代邵长蘅曰:“清思峻骨,另开生面,刘舍人(刘勰)目为清峻, 信矣。晚出风雅陈言,自有一种生新之致。”(《评注昭明文选》)

   诗的最后四句引用《庄子》中的两个典故,慨叹人生的妙趣妙境,世无知音:“嘉彼钓叟,得鱼忘筌。”比喻只要得到最高的“道”,就可忘掉语言和一切形迹。犹如钓者得到了鱼就可把捕鱼的工具(筌)给忘掉一样。《晋书·阮籍传》也说与嵇康齐名的名士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这种人生的妙趣妙境是很难为人 知晓的,所以嵇康在下文感叹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庄子·徐无鬼》篇中说:有一个匠人善于砍削,他的技艺达到了符合“道”的自由境界。当他和郢人配合时,能把那人鼻子上的微细白粉砍掉,而丝毫不伤其人。郢人逝后,匠人就无法施展那达到高度自由的技巧了。 嵇康引用这个典故,用来说明自己追求的人生妙趣、妙境,在当时的社会里找不到知音,因而抱着一种深深的遗憾。全诗在清新飘逸中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怨。

   这首诗把体玄悟道和抒情写景紧密糅杂在一起,清新飘逸而又意境超拔。嵇康诗的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又说:“叔夜(嵇康)俊俠,故兴髙而采烈。”突出嵇康诗风与其人格个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嵇康在其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诗也清丽事典,自然天成。钟嵘《诗品》评其诗的风格为“峻切”也是同一种意思。人格当然不能等于风格,但诗的风格却是人格的艺术表现。


     嵇康(224年-263年 ,一说223—262年),字叔夜。汉族,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     他与曹魏宗室有同乡之谊,又有姻...更多>>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嵇康的其他作品更多>>
幽愤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